原本属于“下沉”市场的消费金融,成为了可口的“香饽饽”。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部分小贷公司……甚至服务高端客户的信托机构,也在这一领域争抢“尝鲜”。
日前,重庆信托发布2018年度报告称,2018年重庆信托实现营业收入69.11亿元,净利润28.06亿元,人均净利润1859万元,净利润指标位居行业第三位,人均净利润保持行业首位。
重庆信托还提到,该公司积极布局资产证券化、养老地产、消费信托、慈善信托等创新业务领域,打造多元化业务。
江北嘴财经注意到,除了重庆信托之外,占整个行业近6成的信托机构均在积极布局消费金融领域。
图/摄图网
新玩家
近几年,信托机构不断加码布局消费金融,众多新玩家正如火如荼地参与进来。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发展报告:业务篇之消费金融信托(二)》(下称报告)显示,消费金融信托业务始于外贸信托于2007年开展的小微金融服务,2014年年初,中信信托推出的“嘉丽泽国际健康岛消费信托项目”则被认为是国内消费信托再次试水的新起点。
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末消费金融信托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信托公司有6家,分别是外贸信托、云南信托、渤海信托、中融信托、中航信托和中泰信托;5家信托公司的消费金融信托资产规模为几十亿元不等;另外7家信托公司的资产规模不到10亿元。
对于信托机构在整个消费金融的市场占比,中国信托业协会表示,总体而言,目前信托公司在消费金融领域的信托规模仅1000亿元左右,相较于整个消费金融约9万亿的市场规模,信托行业在该领域的布局渗透率偏低,业务增长空间大,信托公司积极布局消费金融领域大有可为。
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各家信托公司的进展参差不齐。目前,已有包括外贸信托、中航信托、渤海信托、云南信托等信托公司接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这也是信托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步。
此外,粤财信托、中原信托、重庆信托等公司布局消费信托进展加快。
中融信托、中航信托将消费金融业务定位为公司战略性、基础性业务,专设消费金融部,未来规划是提升自身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风控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
据云南信托介绍,近年来,其将消费金融作为转型重点,重点消费金融和供应链、小微金融等领域,其2013年开始酝酿,6年时间,放款逾1300万笔,累计放款超过540亿元,服务逾600万客户。
中信信托指出,未来,该公司在继续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业务和能力的同时,将加速实现消费金融、资产管理、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的规模化和收入显性化。
此外,还有一些“玩家”别出心裁的推出相关业务。比如在2018世界杯期间,光大信托发布了一款以世界杯为主题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系光大信托落地的首单消费信托产品。该款信托计划最大的亮点在于消费信托模式的创新,将旅游消费权益对价金额从委托人的信托收益中支付,不影响委托人的委托本金部分。
为何钟情?
据云南信托研发部统计,2018年,消费金融市场的入局者新增13家信托公司。截至2018年底,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近40家信托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信托业务,占据信托业近六成比例。
同时,根据信托业协会调研数据,截至2018年末,信托业合计开展消费金融信托余额已近3000亿元,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江北嘴财经发现,消费信托为信托公司参与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方式。消费信托,简单来讲就是理财+消费,是为消费而进行的投资理财,也是一种具备了金融属性与产业属性的消费产品。
信托行业为何开始钟情于消费金融领域?
虽然随着2017年底监管的介入,消费金融行业经历经过一系列的洗牌阶段,但作为促进消费增长的强劲动力,消费金融的发展势头仍不容小觑。《2018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消费金融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0%。
强大的市场前景吸引了众多行业的入局。目前,参与消费金融业态的持牌机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商业银行凭借资金优势直接发放短期消费贷款,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线下小贷等其他类型的市场参与机构凭借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争取更大的消费金融领域市场份额。
而信托既不存在类似消金、小贷等公司的严格杠杆约束,也不存在地区性银行放款的地域约束,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
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减少至22.7万亿元,同比下降13.5%,这也是近10年来信托资产规模首次下降。当前,信托业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又要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在防控风险中避免资产规模的大起大落。
而切入消费市场,显然是信托业探索业务转型的一种新渠道。
图/摄图网
不过另一方面,事实上,目前消费信托规模较低,信托公司发展消费金融业务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市场消费需求个性化比较强,消费需求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业务模式可复制性还比较差,现在还很难实现在个别领域集中做大,此外,专业人才的紧缺问题也较为突出,未来还需要行业的进一步探索优化。
信托公司参与消费金融业务,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随着信托机构的持续加码,将在万亿级别消费金融领域释放出怎样的花火,谁会成“头号玩家”?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