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赠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提升重庆金融服务品质

站内查询

  • 优惠信息查询:

银行业态

近期活动

金融服务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银发潮”来袭 险企为养老插上金融“翅膀”

“银发潮”来袭 险企为养老插上金融“翅膀”

来源:-- 2019/3/27

政策利好推动险企入市

年初以来,利好养老产业的政策不断。2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业界普遍认为,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意味着今后开办养老院无需审批,只需要备案,对有意进入该市场的资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我国老龄化危机亟待缓解,若政府无法完全‘包揽’,就需要给政策,让资本进入,通过市场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在这方面,类似税收优惠或补贴等手段都是必要且可行的,一方面能降低保险公司经营养老社区的成本,另一方面还可推动险企养老服务品质上一个台阶。”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税收政策对险企来说最为实在。此外,养老机构审批放开后,险企可选择的合作伙伴会更多,投资养老产业也会更有积极性。”

泰康人寿旗下养老社区“泰康申园”总经理史鸿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养老机构设立从审批改为备案,对于有养老需求的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放开养老市场的准入门槛,会带来整个养老产业的迅速发展。”

“放开门槛并不等于把要求降低,对于养老机构的硬件设置、老化程度、消防措施、环评、相关从业人员素质等环节监管层应充分考虑,提出规范要求,保证养老设施的安全和品质。”史鸿指出,“随着政策放开,进入养老市场的机构会越来越多,其中保险公司将占据不小的比例。这自然会带来竞争。竞争对消费者是有利的,能够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价格。而对于企业来说,要想站稳养老产业的第一梯队,需要有竞争优势。泰康在国内首创‘保险产品+医养社区’的模式,为客户提供‘从摇篮到天堂’的全生命链的服务,已走在行业前面。未来,我们会积极正面应对竞争,继续规模发展,服务不仅要专业化,也要体现出差异化。这不单是指价格的差异化,还是用个性化服务赢得客户,体现价值。”

中小险企试水“轻资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合众人寿、幸福人寿、阳光保险等8家机构投资29个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东部沿海的近20个省区,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金额678.2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一些项目已投入运营。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保险公司正在进入养老市场。例如,同方全球人寿今年初正式推出融合保险保障和医疗养老服务于一体的“自得会”医养服务解决方案。

“‘自得会’医养解决方案算是‘轻资产’项目。”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兼首席人力资源及行政官王前进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国内寿险公司实力差异较大,真正有能力重金投入,走‘重资产’模式的也就是排名靠前的几家大公司,并不适合中小寿险公司复制。同方全球人寿与同一股东旗下的‘爱维中国’合作,为保险客户提供‘医、养、保’的整体解决方案。”

“国内做养老社区的公司大约有20家,大部分都是重资产。这与险资资产长期配置的特点‘一脉相承’。但投资整合养老产业全产业链成本太高,不应是唯一的模式。保险公司与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优势互补,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彭勃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与目前在上海的一些养老机构相比,(爱维中国)天地健康城是典型的CCRC模式——即持续照料型退休养老社区,将适老化公寓、服务式公寓和护理院都囊括其中,配备有完善的适老化设施,拥有4年养老社区运营服务经验。‘养老社区+护理院’是目前高质量养老设施的标配,同方全球人寿的项目也不例外。同时,在该养老社区中的德颐护理院不仅有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专业护理,还有‘安宁医疗’的临终关怀服务,真正覆盖了老人的大部分需求。”

助力提升“支付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保险公司正在积极进场,但养老产业目前最吸引人的仍只是“前景”,盈利依然是困扰中国大多数养老产业投资者的最大难题。

“国内保险公司进入养老产业时间还不算太长,从目前看,盈利状况并不太乐观。”王绪瑾表示。

“当前,国内养老产业已有多方资金进入,包括保险公司、地产公司、产业基金等,但成功模式尚在探索中。”彭勃表示,以保险公司为例,有些险企投资养老社区的盈利,算的是“大账”,综合品牌的增值、土地储备未来的升值等因素考虑。同时,部分大公司本身也有长期投资压力,在当前情况下,养老社区算是一个不错的标的。但从单个养老社区项目来说,真正实现财务盈利会很难。

“国内养老产业缺口巨大,但当前国内养老的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谁来买单’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彭勃指出,从2009年开始,国内开始大量建设养老床位,从200多张万涨至目前的700多万张床位,翻了3倍多。但随着更多供给进入,整个行业的入住率却持续下降,“这样的后果就是整个产业盈利很少,去年盈利的民营养老机构仅占总量的9%。”

在彭勃看来,有质量的老年生活大致需要三个条件:适老化的居所、高质量的医养服务、持续的支付能力。“如果把养老金比喻成三轮车的话,当前中国的情况就是‘独轮车’。在职与退休收入悬殊,尤其是中高阶层表现明显。这也间接导致了当前的养老难题。”彭勃表示,“当有效需求即支付能力不足的时候,无论怎样经营,发展空间都是不足的。这个问题并非短时间就能缓解,这也是当下更多保险公司开始‘跑马圈地’的原因所在。毕竟等到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大量出现再进入,‘窗口期’就没了。”那么,未来保险公司该如何经营养老产业呢?“保险公司的责任就是提供好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合理的财务安排,确保其支付能力足以支撑长期入住高质量的养老社区。这对整个产业非常重要,不仅是维持其入住养老社区的日常开支,更重要的是护理费用。”彭勃坦言,“开发优质的养老产品,尤其是护理类产品很不容易。一是精算问题,定价如果过于保守没人买,定得太便宜,保险公司要亏本。二是诚信问题。在美国,护理险赔付拿着私人医生或第三方出具的失智失能证明就可以,但中国尚没有这样的诚信体系,险企担心道德风险,如何防止骗保令人头疼。”

“保险公司进入养老产业链,角色定位应该是投资者、支付者、信息分析者,前者是目前产业对险资的主要诉求,而后两项则有待开发。”彭勃进一步分析称,“保险业客户量很大,联系又非常紧密,保险数据往往涉及客户的健康、财务状况,如何运用好这些大数据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与此同时,养老产业涉及医院、护理业、健康咨询、医疗器材等环节,需要一个长期、专业的衔接机构。以前这个角色由地产公司承担,但房地产企业喜好‘快进快出’,并不适合。保险公司其实是最适合的机构,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桥梁’。一旦保险公司把这些关系理顺,国内养老产业的经营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王绪瑾强调,保险公司主推的社区养老是整个社会养老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考虑到其较高的收费,在未来20年内覆盖面并不会很大。“解决养老问题还需通盘考虑。接下来政府可多管齐下,对于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的老人,帮助他们进入非盈利机构,给予照料、安抚;而对于经济条件稍好的老人,可给予相应比例的补贴,任其自由选择居家养老或入住养老社区。”

友情链接:赠客网渝财网
渝ICP备11006770号-6
E-mail:sb@51zeng.com 电话:023-67655701 技术支持:重庆赠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