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重庆掘金大数据 冲击3000亿产值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10/23
核心提示:贵州已将大数据作为最重要的产业,起笔点在于搭建云计算平台,率先开放、开发政府大数据;而重庆则侧重硬件,大力推行服务器落地。两地都确立了冲击3000亿产值目标。
贵州已将大数据作为最重要的产业,起笔点在于搭建云计算平台,率先开放、开发政府大数据;而重庆则侧重硬件,大力推行服务器落地。两地都确立了冲击3000亿产值目标。
同在西南,对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产业规模预期都为3000亿左右,贵州和重庆近日在产业切入方式上呈现出不同姿态。目前,贵州已将大数据作为最重要的产业,起笔点在于搭建云计算平台,率先开放、开发政府大数据;而重庆则侧重硬件,大力推行服务器落地。
贵州率先开发政府大数据
“一个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数据开放程度。”年初在北京举行的相关会议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合作方、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贵州意外成为先行者。
10月17日召开的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贵州省宣布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管理的云服务平台“云上贵州”正式上线,贵州将成为全国首个基于云计算,建成省级政府数据共享平台的省份。该省政府数据将统一存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上,阿里巴巴则为“云上贵州”提供技术支持。
“听到贵州省领导说要做大数据时,我其实吓了一跳。”阿里巴巴集团CTO王坚曾对媒体说:“没有一个省像贵州这样站出来说,要让大数据成为这个省最重要的产业。”
有消息称,贵州政府已梳理出交通、旅游、工业、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七个领域的数据资源目录。这些数据将在政府资源安全前提下逐步有序开放,并将实现市场化的机制交换和交易。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经信委常务副主任马宁宇的思路是,通过省级政府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开放”产生大量应用:比如通过交通的实时数据对旅游产业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旅游订单预测交通负荷、酒店负荷、治安状况。
贵州希望通过应用激发数据巨大的商业价值,并衍生和培育产业。按照官方的长期规划,该省拟在2017年让“云上贵州 ”系统平台面向全国提供服务,集聚约500家左右数据增值服务企业,形成大数据全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大 数据资源聚集区和应用发展示范区。
商界人士认为,贵州将如何实现政府数据的市场化交换,政府是否能带动省内外企业效仿实现数据共享尚需察 看。今年年初,贵州互联网的拓荒企业朗玛信息董事长兼CEO王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采访时说,大数据要落地,必须找到真正的行业切入点,企业做 任何事情必须是落地的,必须让技术形成产品,形成收入,形成利润。 对于“云上贵州”一事,王伟在电话中称忙暂时未予评论。
重庆100万台服务器或提前落地
服务器的落地则是重庆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着眼点。
重庆水土云计算中心战略发展组负责人王东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中心的任务是2020年以前,有100万台服务器落地,现在已经签约80万台。”
重庆市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李滨虹这样分解其中要害:“这涉及到纳税的问题。”
“发生在重庆的电子商务、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纳税地,都是在服务器所在地,如果服务器在外地,则是帮别人挣GDP。”他认为:“并且云计算基地建成助于吸引总部经济。”
根据王东介绍,重庆云计算中心总规划面积11.4平方公里,现在已经开发了2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中国联通、移动、电信、太平洋电信以及腾讯都已签约入 驻;太平洋电信数据中心已经对外投运;联通的数据中心第一期也已经对外投运;中国移动的数据中心今年开工,明年建成;电信以及腾讯的机房今年年底开工。根 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这里已建成30万台服务器,10万台已开始运行。
王东试图用行业估算的普遍方法推导产值实现的可行性:以一个机柜为单 位,如果用作最基本的托管业务,产值大约在10万人民币,但是如果做云服务,一个机柜每年的产值在80万到100万。园区有1万个机柜,如果全部用作云服 务,就是100亿的产值。如果情况发展良好,到2017年,整个园区应该能实现70~80亿美元的年产值。
中心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还有70-80%属于传统的机柜托管,产值较低,这使园区企业电费成本的问题显得突出。“一个传统机柜托管一年产值也就10万,电费就花掉4、5万。如果做成云服务,将产值拉升到80~100万,电费成本就会占比很小。”王东说。
水土云计算中心只是重庆云计算产业的一个点,但是该市”等级最高、条件最好,并且已经投运”的数据中心,“其它区不会再去建那么大的数据中心,且定位略有不 同。比如渝北的仙桃数据谷可能倾向于招一些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企业,南岸建立一个相关培训基地,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特色。”王东说。
根据重庆2012年抛出的十年6万亿计划,重庆“云计算及相关产品”将“支撑3000多亿元”。